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求大同 从古到今的梦想
2016/11/9 10:11: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中西方文明中,都有各种学说探寻人类心中最美好的理想生活,“大同”无疑便是中国人心中美好的愿景之一。

  《礼记·礼运》最早定义了“大同”的概念:“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思想的渊源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人阐发《仪礼》的文章汇编,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其《礼运》篇对“大同”的定义,大概有三层内涵:

  一是“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东汉大儒郑玄注《礼记》曰:“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是也。”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礼记》曰:“不家之者,谓不以天位为己家之有授子也。”可见,“天下为公”更多是从国君、天子的角度而言,“私传子孙”是“为私”,“为公”则需“德配天地”,国君以其“圣德”为天下苍生计,方能担当“天子”之位。相传尧舜禹“禅让”帝位便是“天下为公”的典范。

  二是“选贤与能”的为政方略。“与”是推举、选举之意;贤,指德行;能,指才能。孔颖达《礼记正义》曰:“天位尚不为己有,诸侯公卿大夫之位灼然与天下共之,故选贤与能也。”在儒家看来,“选贤与能”是天子“德配天地”的具体行为,正因为明君懂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并不是私家之天下,所以无论是选拔君位继承人,还是任用文武百官,都遵循“选贤与能”的方略。

  三是“讲信修睦”的社会秩序。天子能够实行“天下为公”之大道而“选贤与能”之方略,则百姓蒙受德泽,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讲信修睦”的大同气象。“讲信修睦”即是指国君能够谈说有信、政令无欺,君既言信行睦,上行下效,世人便皆讲求信用,和睦相处,社会便会呈现出繁荣、富足、平等、无私的“大同”景象,《礼运》中从“人不独亲其亲”到“外户而不闭”即是描述了这样一种“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

  “大同”思想在儒家传承中有其深远的理论渊源和历史依据。尧舜禹三代之治,被儒家认为是上接炎黄、下启三朝,行禅让,便是大同之世。《论语》中孔子也多次赞叹尧舜:“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流露出对尧舜时代的强烈向往。从夏禹之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历史上遂从“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大同之世便退出了历史;但后世大儒的政治理想基本上并不以汉唐为高、而是以追寻“大同”为目标,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大同”与“小康”的关系

  我们要更加全面领会大同思想,还需结合它与“小康”的关系。

  继“大同”之后,《礼运》紧接着描述了“小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康”描绘的是在夏禹之后到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尧舜禹之后,中国社会朝向“小康”的现实努力,恰恰是“大同”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落实,这是理解儒家为政之道的核心之一。“大同”与“小康”都是“大道”的体现,本质上并无高低之分,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大道的“行”与“隐”。“隐道”绝无“失道”“丧道”之义,只是尧舜之后,“大道之行”隐在了小康之治里,“小康”恰恰是“大同”之寄寓。换言之,“小康”的理论依据和支撑是“大同”,“大同”的现实演绎和开展就是“小康”。

  “小康社会”的基本核心内涵是:第一,天下为家;第二,礼义为纪;第三,兵刑为用。“小康社会”的构想是通过“礼治”实现“德治”与“法治”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切实可行的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手段,来维护个人、家、国、天下的“私利”与“公利”,最终实现秩序井然、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从某种意义上,“小康”是将“隐微”之“大道”表露出来,恰恰体现了“大同”所言“大道”之“施行”,与“大同”的内在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迈向“大同社会”的必经之路。

  “大同”思想的时代意义

  毛泽东曾用“大同”来表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大同”愿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20世纪末我国将要实现“小康社会”的构想和目标,中国社会开始为此努力。党的十六大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即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和执政理念,并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在相关论述中还提出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范畴,这正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方向,其中“求大同”可谓“中国梦”的最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作者: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谭惟)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 0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730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