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作为文化基质的《孙子兵法》
2016/11/11 9:34:34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形成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一直受到后人的重视,但是有关的认识大多局限在军事以及需要高度计划、计算的领域。事实上,《孙子兵法》与《论语》一起标志着先秦诸子思潮的开幕,其中的功利理性和价值信仰两种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质。

  客观透彻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一种客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客观地认识世界的方法。其从认识对象中抽象出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舍弃了具体对象的偶然性和特殊性,构成一个理性认识的世界。在先秦诸子中,《孙子兵法》无疑最具备理性精神。其所处的时代,“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逐奔不过百步”(《司马法·仁本》)那样的传统军事观念已经被抛弃,面对无限复杂的作战环境和形式,需要做经验的归纳总结。随着归纳总结的深入,自然会舍弃具体性、特殊性的因素,发现一般性的规律。这一般性,就意味着走进了理性世界的大门。

  我们看《孙子兵法》,其虽然本旨不在于建构一个理性世界,但是理性认识已经相当自觉。例如《用间篇》说“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强调以实践经验为本。《计篇》说“兵者诡道也”,以“诡”的概念来界定战争的谋略性、非规范性、非道德性的涵义。战场上的因素复杂多样,形势瞬息变化,《孙子兵法》概括为敌我、胜负、虚实、奇正、分合、动静、进退等对立统一的关系,则已经是朴素辩证法的认识。

  假如我们系统分析《孙子兵法》的思想内容,更能发现其理性精神的健全性和透彻性。例如关于“将”,《孙子兵法》实质上把它分为统帅和将军,统帅作战略决策,将军指挥具体的战术行动。因此对统帅讲战略问题,包括《计篇》战略的“道”与战术的“诡”相统一的精神,《作战篇》经济是战争基础的指示,《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目标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用兵原则,《形篇》有关战略阶段目标的认识。对于将军讲的都在战术范畴内,包括兵力分配组合(《势篇》)、战争主动权(《虚实篇》)、争取先机(《军争篇》)、作战机动性(《九变篇》)、行军驻扎(《行军篇》)、军事地形(《地形篇》)、机动作战(《九地篇》)、火攻策略和方法(《火攻篇》)等问题。战略问题的首要点是“令民与上同意”的“道”(《计篇》),战术问题的关键则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的“诡”。《孙子兵法》对于“将”的职责分别和“道”“诡”意义的阐述,足可见理性健全透彻的程度。后人大多以为“诡”是军事理性的全部,如高似孙说的“驰骋战争、夺谋逞诈之术耳”(《子略》卷三),这显然错误。

  这样的理性精神和认识方法提供了形而上思维的基础,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弥足珍贵。因为二千多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信仰大于理性,客观性的精神有所不足,现时代所需要的形而上认识难以据此开拓出来。众所周知,孔子儒家着重于家庭血缘伦理关系的认识,血缘伦理是人类社会的天赋存在,具有类同性,可以依据个人的经验推论至普遍,其重视的是体验,并非逻辑思维。有关“礼”的活动又“奉神人之事通”(《观堂集林·释礼》),即“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性》),其中的“天”“神”“祖”都是想象的存在,是信仰的对象,既不是形而下的,更没有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在认识时也不需要判断推理的方法。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理性精神特别有当代性的意义。

  诸子理性思潮的开启

  《孙子兵法》还与《论语》一起标志着战国诸子思潮的开幕。许多学人把孙子排除在诸子思潮的开启者之外,可能是认为孙子讲的军事思想,不在政治或哲学的范畴内。这个认识显然不够全面。军事活动本身是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君书·战法》说:“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即指出军事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春秋时期的将军由君王或贵族担任,军政合一,政治活动的规则表现在军事活动中,军事活动的要求又反作用于政治,促使政治变革,两者尤为合一。到了后代,军事才作为特定领域的特定形式从一般的社会政治活动中独立出来。

  当然,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对先秦诸子的文化精神的认识。先秦诸子创造了一个“轴心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是因为其塑造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孙子兵法》的功利理性和《论语》的价值信仰,正构成了其中的两极。《孙子兵法》从经验出发、自下而上的认识路线和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也与《论语》遵循“天道”、自上而下的认识路线和体验类比的思想方式构成并列互补的关系。这两种文化精神又都是由人类早期的活动经验积累起来的,《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蕴含着信仰的要素,“戎”特别要求功利理性,人类早期活动的意义主要在于这两方面。显然,这两种文化精神引导了战国诸子思想的发展方向,战国诸子的思想表现有异,相互激烈争鸣,但是内质不外乎此。其中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信仰精神为孟子所继承;墨家和庄子在具体的价值观和实践方式上对孔子多有批判,但是也坚持信仰无疑,精神实由此转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精神则直接影响了《老子》和《韩非子》,他们都以利益为目的,讲究谋略方式。而荀子以及法家等则是批判融通孙子、孔子思想的结果,只是在荀子中尚较多有价值信仰的成分,在法家中功利理性的素质更纯粹些。

  文化精神也总是表现在一个民族的社会传统和生活习俗上。要全面地认识诸子的思想贡献,自然不宜局限于政治或哲学的领域。由此看,《孙子兵法》的地位也不能忽略,因为其功利理性精神对于战国社会的文化特性也影响巨大。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说到:“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其即阐明了这一点。

  中国文化基质的构成

  在当代,《孙子兵法》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已经成为了汉民族的文化基质。我们都知道,文化包括人类方方面面的活动,与每个人的生活行为相关联,具有广泛性和践行性的特征;而其中的内质,不外乎《孙子兵法》和《论语》已充分表达出来的信仰和理性两点。

  所谓信仰,其实是人的有限性的表现。人不能认识整个宇宙,也不能真正地把握未来,于是相信冥冥之中有主宰人类命运的神。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有限性的本质并未改变,信仰依然是人类的需要。现时代许多人道德虚空,信仰式微,我们更应该珍惜《论语》所传达的信仰的精神。

  作为文化另一内核的理性,则是在生活、历史和军事等领域的经验活动中不断修正和加强的。以《墨子》为代表的生活理性建立在平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要求人与人之间平等共处,互利互爱。以《周易》为代表的历史理性建立在历史经验之上,其认识到变易的绝对性和普遍性,既激励主观努力,也启示顺从天命。而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理性则建立在战争这一特殊领域之上,它把敌我双方错综复杂的关系概括为对立统一的两极,重视控制和反控制的手段。三者都对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活理性发展为要求安定、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历史理性同时蕴育了积极入世和消极顺命的人生观念,军事理性则培育了极度地算计利害关系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其中尤以军事理性最为深刻,因为人类最早出现的生活理性,往往带有习惯性,以手工为基础的技术理性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也非常有限;历史理性则不免有价值信仰的成分,对于个人当下的利益并无确定关系:其不可能促使深刻的反省。因此,军事经验必然成为理性精神的主源头,如李泽厚所言:“《老子》是由兵家的现实经验加上历史的观察、领悟概括而为政治——哲学理论的。其后更直接衍化为政治统治的权谋策略(韩非)。……贯串在这条线索中对待人生世事的那种极端‘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给中国民族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是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因素。”(《孙老韩合说》,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显然,从文化基质的角度来阐释《孙子兵法》,能发现其更深远的意义。后人一般认为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两大源流,儒道互补,其实在战国诸子学派形成之前,在文化精神上,已经有信仰和理性两个倾向;在思想形式上,也有自下而上的经验性认识和自上而下的传统信仰两条路线。两者的交汇衍化直接导引出了其后的诸子思潮,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质,对于民族心理和文化思想的影响更为深刻。(张涅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中文系)

  ( 0 ) ( 0 )  

  相关阅读:
· 共铸文化传承新辉煌:现代书院和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 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
· 用什么丈量君子人格
· 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
· 瑞林书院教学成果展圆满举办
·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393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