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作者:白子超
卫灵公篇载: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谋,图谋,营求,是有思虑有筹划的主观进取行为。道,用现代汉语表述,似可包含万物之本原或本体、事物发展变化之规律、人生观世界观和政治思想之体系。食,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可代指物质生活。耕,种田,是古代中国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方式,故家、国之立均以农业为基础。馁,饥饿。学,学习“六艺”,统而言之即掌握文化,核心和最高要求是学道。禄,俸禄,亦指拿俸禄的职位,不仅是官员,还有从事各种管理工作的小吏,此外包括“家臣”。
意译原文,似可如下:君子谋求学道、行道,不谋求物质生活。种田呢,也会饿肚子;学文化呢,却可以得到禄位。君子担心学不成道,不能行道,不担心贫穷。
还需作些解释。从大处说,孔子主张君子要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懂得天地间的各种大道理,从事“上层建筑”方面的工作;不要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不必去做“经济基础”范围内的事。即像后来孟子说的,做“劳心者”,不做“劳力者”。退一步说,即便考虑温饱问题,也不必非去种田不可,种田也可能会饿肚子;去读书学习,掌握文化,却可以得到拿俸禄的职位,从而吃穿不愁。“不谋食”是高调的正面教导,“耕也”“学也”两句话是其补充,是低姿态的迂回劝说。“谋食”本是人生基本需要,说“不谋食”显得突兀,作进一步解释很有必要。
今人看来,孔子的言论主旨应该肯定,但也有值得议论乃至批判之处。问题是人们不应该用今天的思想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春秋时期,文化尚不够普及,掌握礼、乐、书、数并且领导、管理国家者,是少数贵族,而其中又多是名利之徒、“斗筲之人”(子路篇),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少之又少。当时,社会不缺种田的人,而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篇)的君子。孔门数十弟子都应该成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不能等同于常人。孔子要求弟子们出类拔萃,对他们寄予厚望,自然而然。
事实是孔门弟子并非都能深刻领会老师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樊迟,“请学稼”(子路篇),结果被孔子斥责为“小人”,目光短浅的一般人。如果做执政者或管理者,“好礼”“好义”“好信”,则民众自然“敬”“服”“用情”,而且四方民众都会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田呢!其他弟子没有樊迟那样极端,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学也,禄在其中矣”,同样不符合孔门教旨。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篇)谷,谷物,粮食,指俸禄。学的目的,不是拿俸禄,而是得道。
总而言之,孔子希望弟子们都成为君子,“谋道”“忧道”,不要追求、计较、纠缠物质利益和物质生活。
愚以为,孔子思想中有严格的社会等级观念,同时有严格的社会分工意识。不能简单地批判等级观念落后,褒扬分工意识进步,其实二者在孔子头脑中水乳交融,无法分开。对孔子思想“同情地理解”,而后“批判地继承”,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