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丈量中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找回未远去的“文化记忆”
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今年8月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级“知行文科试验班”学生程君兰在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一年一度的“文化游学”活动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陕西省博物馆,她观察到“两种不同造型的马”。“唐朝的马,其马头瘦小,马身却很圆润,且大多头是朝下的。而秦朝的马则马身很健壮,马头和马身的比例较为符合,且头是向上挺着的。我觉得这说明秦朝的马是战马,历经沙场,站姿昂扬。而唐朝是一个较为安稳的环境,马大多用来拉车等。”这样的发现让她很欣喜,后来对照书本、咨询老师发现“果然如此”。
“这就是‘行万里路’的好处。”程君兰说。
感受文化的魅力
2012级“知行文科试验班”学生王玺参加了第一届“文化游学”活动。
那次的行程是山西、河南、山东,最令王玺印象深刻的是洛阳白马寺与龙门石窟。“古都寻访、时光流变”是2015年度“文化游学”的主题。那次游学的重点是“探究殷商至隋唐时期政治中心繁盛的历史文化风貌”。
从史前时期的考古发现,到历朝历代的珍宝展品,这种“设身处地”的立体体验,是书籍和传统课堂所难以达到的。谈起那次游学,13级学生葛枭语感悟良多:“一面是自有文明的珍视与复兴,另一面是外来文明的混融与包容,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最大收获在活动之外
回首行程,不少同学总结,“当书本中了解过的知识原原本本呈现在你面前时,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受”。这种“奇妙”来自于哪儿?
2014级“知行文科试验班”学生张颖告诉记者:“每一次的活动方案都是由参与实践的同学自己策划、筹备。为了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有深厚的学术意义,我们要设计出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路线。路线问题解决后,我们还要处理一系列后续问题。整个前期准备充分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
她的同伴刘姝含则认为,游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一个开始”。“实际上,书就是路,路就是书。如果静不下读万卷书的心,那么不妨先行万里路。”刘姝含说。
千年的文化记忆仍然活跃
据了解,每次游学实践之前,北航高研院文科试验班的同学们都会在《中国文明文化史》《中国经典研读》《孟子研究》《诗经导读》等先修通识课程中,涉猎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人文经典著作。
“每一轮文化游学活动,都是一次引导年轻生命对自我心灵的检视与反思,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与洗礼。每年游学归来,我们从学生的感悟札记中,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千年前的文化记忆仍然活跃在朝气蓬勃的一代心中。”2014级学生于昊甬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对游学的深刻感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1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