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为什么中国要以画过年
2016/11/24 10:48:12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20160223_009

春节庙会 郭俊锋摄

20160223_010

年画着色 CFP

20160223_011

20160223_012

杨柳青年画老艺人在雕刻年画的木版 CFP

   若干年前冯骥才先生在天津大学举办了一个名为“以画过年”的民间年画展览,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民间年画的功能、作用、性质和特色。很多年前,我也曾为自己的一本研究中国民间年画的图书使用了“民间画展”的书名。把“以画过年”和“民间画展”两个概念组合起来,中国民间年画就是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在自发而又依俗举办的家庭画展。以画过年是中国年俗中别具一格的内容和形式,是中国民间美术独一无二的生发和传承机制。 

  为什么中国民间要以画过年呢?

  第一,我们要回溯中国民间美术的源头和传统。年画是民间造像,是美术活动在民间发生和存在的样式,因此,它的源头来自于中国民间绘画及其源头和传统。中国民间绘画的最早产物是分布在我国广大地域的岩画(包括岩画和岩刻)。这些原始绘画在功能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岩画表达原始崇拜、原始信仰、原始巫术、原始图腾的仪式;一是用于表达对丰收、季节、时令、节日、欢乐等重大而浓烈的感情。

  美术的民间历程沿着自己的原始路线,继续生存和发展。这一发展一直到达宋代年画繁盛之前,基本上有这样几个重要阶段:一是门神、桃符在年俗中的普遍存在。郁垒神荼作为门神出现在汉代《风俗演义》《汉书》等古代文献的记载中,此前的《礼记》证明了早在周代就有中国门神信仰的雏形和端倪。唐诗所吟“总把新桃换旧符”更说明了,年节时年度性更换年俗文化符号的民俗存在和民俗成熟。

  二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一直沿袭至今。《史记》说:“正月旦,王者岁首。”由于汉代皇朝的重视和提倡,过年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隆重节日。魏晋南北朝的年节,在曹植的诗《元会》中可见一斑,其中有“俯视文轩,仰瞻华梁”的描写,可见节日的庭堂装饰一新,华丽多彩。民俗记录则有: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六朝,董勋《问礼俗》)这是年画趋吉避邪的表现。

  三是年俗年事将腊月和正月这一年尾、一年头一并纳入,过年成为一个过程或系列性仪式。民间美术或绘画的运用和功能更加丰富多彩。从战国时代就见于记载的灶王崇拜日益活跃,逐渐成为小年的标志。唐宋时期,祭灶,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在灶上贴灶马即更换灶王爷神像等,成为年事中的大事。南宋《梦粱录》记载“月穷岁尽之日”民众“俱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这些内容后来几乎都由年画来承担了。

  第二,我们要追溯中国民间的家居装饰的源头和传统。年画是在一个家庭居室环境中的装饰装点或美饰美化,它也必然与中国人美化家居环境的传统相关联。比如门神年画明显出自古代的门神信仰、崇拜和门神造像。迄至汉魏,墓葬中门神是必有的造型造像,从鸡、虎、璧树、铺首、武士,直到一般守门人。河南密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中有郁垒神荼形象,表明文献记载的日常生活崇拜的郁垒神荼在墓葬中同样得到记载或再现。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铺首等门庭辟邪,在后世年画造形中依然传承。河南洛阳出土的宁懋石室所刻画的守门武士,其形象、神态、盔甲装戴、操执戈矛、孔武气质,以及两武士脸面朝向与对称,都已成为后世年画门神的典范。

  汉代是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汉代的文化也是一个生龙活虎的时代。从汉画像石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家居环境、家居生活看,那时实际上已经奠定了后世年画的规模、题材、取向、喜恶、风格。汉画像石主要出土于山东、江苏和河南、四川、陕北等地区。画像内容主要有:神仙灵异、辟邪鬼怪、人事故事。比如神仙题材中多有乘龙升天、朝拜西王母、伏羲女娲、仙人出行、仙人博弈、风神雷神、仙人献寿等,与《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颇为相类。其中形象有许多来自原始图腾、神奇的神话、民间传说和信仰。比如辟邪鬼怪题材中多有大头怪神、衔蛇之神、饕餮神、黄父、风雨雷电等各种自然神,大多置于棺椁之外,是要被辟邪之怪力乱神。可见,中国古代的辟邪习俗是十分盛行,并且是家居生活、家居装饰最核心的内容。家居或墓葬都是需要生命和灵魂安全放心的地方。所以,辟邪习俗必然代代相传。又如人事故事题材中多有歌舞杂技、车马迎归、先人相会、献俘、狩猎、宴饮、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管仲射小白、伯乐相马、豫让刺赵简子、冯婕妤以身挡虎、周公辅成王、孝牛图等也是当时家居装饰的最主要的内容。这些题材有些是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写实,有些是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些是圣贤行迹,有些是教育训诫,有些是农事时令,有些是观赏娱乐。这说明当时的民间艺人在造型造像时是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题材和形象的,说明当时的美术活动已经有一些固定的历史人物、事件、故事在广泛流传并被不断描绘,说明民间绘画的教育功能得到重视和普及。所有这些在后世的年画中得到了传承、发展、完善。可能很多神灵、形象、故事、人物失传了,但是这些信仰原则,绘画题材,居家心理在代代相传。

  魏晋墓葬除沿革两汉传统外,随着佛教的东传和儒家的壮大,绘画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儒家思想及其教化内容日益突出。在呼和浩特市合林格尔魏晋墓的壁画中,孔子及其子弟以及儒家事迹,几乎遍布整个墓室。河南邓县南朝墓的壁画也是以儒家内容为主。竹林七贤的主题绘画,也多次出现在同时代的南北朝墓葬壁画里。这个传统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文化教化在民间绘画中的强化。

  绘画与道德、伦理、俗规、家教、宗法、族训、世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为其服务。佛教东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掀起的佛教石窟开凿热潮,也为后世年画注入了新的基因。石窟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为佛陀神灵造像,再现他们的天界和天堂,再现神灵的居所。从石窟的“家居”性看,许多石窟直接模仿宫殿,有门庭、柱廊、藻顶、厅台,有主次窟室等,有些石窟有乐舞,有装饰,有卫护,有等级,有位置,有座次等等。这些石窟及造像规定和影响了人们的信仰,也规定和影响了人们的家居规制和环境秩序。

  第三,我们要追溯的是中国口头文化或非文字文化的传统。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度之一。但文字的使用权长期被部分阶层人士垄断,文字的普及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和有力的推行。这使得口头文化和绘画传统在民间也构成一整套完整的文化体制和知识体系,可以为不懂文字的广大民众提供全套的生产生活服务,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的一切需求。

  年画是在平民百姓和不识字的民众中流行的。年画在家庭中张贴展示,它的欣赏对象往往还更多地直接针对着儿童、妇女、老人,这些人是未及识字或不能识字的,年画因此要以画代字,要归属于口头文化传统之中。把口头知识用图像和图画表现出来,是年画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口头文化中有许多内容是需要一年一新或不断更新的,这种更新往往集中在过年时节,于是成就了以画过年的文化风景。

  比如,过年唱戏是中国年俗中的独特景象。戏曲和年画几乎是一起在宋代繁盛起来的。戏曲盛行于城市的勾栏瓦肆,年画也是在城市市民和郊区农民中流行起来的。在过年必然或必好于看戏,看戏为过年增添了极大热烈、热闹、热情之后,戏出年画便越来越成为年画中的重中之重。戏曲剧目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生活,题材、体裁、剧目、剧种、声腔、人物、演员等无不丰富精彩,成为不识字民众的形象的教科书和百科全书。过年贴戏曲题材的年画于是大行其道。戏曲年画的以画过年是人们过年唱大戏的现实生活的补充和延续。

  又比如,中国民间民居普遍喜好用砖雕、石雕、木雕在建筑的重要部位呈现这些技艺结果和形象造型,内容涉及二十四孝、渔樵耕读、梅兰竹菊、典故、人物、历史、传说、戏曲等。年画的张贴,则补充了这些造型所不及的地方,它在厅堂、墙壁、房间、卧室等各个居室空间,一年一换,就与那些固定的“三雕”造型构成互补,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所以,以画过年也是一个文化综合、文化融入、文化变迁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从以画过年这个视角审视中国民间年画,我们实际上跳出了单一只从年画本身具有的历史来看年画的惯性,深入到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和传承,深入到中国家居装饰的历史  和繁盛,深入到口传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看年画。于是,我们看到了年画的丰富和深刻,看到了年画对悠久历史文明的继承和赓续,看到了年画中隐藏着历史脉络和文化变迁。因而我们也就更加为年画的博大精深而惊讶赞叹和骄傲自豪。(向云驹)(作者为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 0 ) ( 0 )  

  相关阅读:
· 共铸文化传承新辉煌:现代书院和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 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
· 用什么丈量君子人格
· 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
· 瑞林书院教学成果展圆满举办
·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56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