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我的亲子教育是“无为而治”
2016/12/26 17:16:20 来源: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有一阵子,我试着教2岁多的儿子数数字,从一到十,掰着手指头就行,一分钟他就学会了。

  从十到十一,是个坎,可我并不急于教他数两位数。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真实地故事,说他一位小学同学,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当时没有幼儿园学前班什么的,直接从一年级读起),算术老师教大家数字,也是从数十个手指开始教。数完了十,到十一的时,那位同学怎么也学不会了。他振振有词地对老师说,我就十个手指头,数完了,就没有了。后来老师向家长告状,家长当着老师的面,抡起拳头挥向孩子。但拳头并没有让他学会数十一,他央求道:我不想学了,还是下地犁田吧。我父亲的这位同学,学业便终于这个“十一”,他再也没有回到课堂,从此老老实实下地耕田。

  我父亲多次在饭桌上讲过这个故事,大概是当笑料来讲的。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倒不是因为父亲同学的愚蠢,而是觉得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来说,从“十”到“十一”,也许是一个坎,是思维的一次跳跃。

  所以在教儿子数数字的时候,我特别留意这道坎,并不急于让他一下子跳过去。不过,孩子自己倒是着急了,问我:“十以后呢?”我说你先把一到十数清楚了再说。孩子根本不用手指头,仿佛信手拈来,就一口气数完了,又问:“十以后呢?”我简单跟他分析了十一之后的数数字规律,他马上明白了,接着就从十一数到了二十。

  接下来就简单多了,从二十一到三十,完全重复刚才的方法,他也一下就学会了。

  我有点得意,以为他掌握了规律,很快就能数到一百。可他数到五十之后,再也不肯数,转身玩玩具去了,无论我如何刺激他,他再也不理我,不肯数了。看来,他对这种重复的数数字感到厌烦,毫无兴趣了。

  “传道授业”受阻,我束手无策。

  不久后有一天,儿子一早到他奶奶家吃早餐。我有事出去一会,回到的时候,发现他正帮奶奶折豆角。原来,为了哄他坐下来安安静静吃早餐,老人家把一捆豆角搬到饭桌上,解开,让孩子“帮忙”折成一段段。有了事做,孩子高兴极了,认认真真,全神贯注,有板有眼地把一条条豆角折成一段段,还整整齐齐地码在桌面上,嘴里一边念念有词——数自己折的豆角。我到的时候,他已经数到一百多了。

  折完一捆豆角,他又认认真真地把折好的豆角一根根放回篮子里,一边放一边数,从“一”开始,到最后一根,数了一百五十多。这个数字跟他刚才数的出入很小。也就说,他差不多数准了。第一次数的时候,他奶奶只是在关键节点“点拨”一下,比如五十九之后是六十,九十九之后是一百,一百零九之后是一百一十(他刚开始念成一百零一十)。第二次数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别人提醒。

  一捆豆角,儿子就轻松学会了从一数到一百五十多,这令我倍感兴奋。之前我总想教他数五十之后的数字,他却一而再再而三无动于衷。姜还是老的辣,老人家的“土办法”还是管用,用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一把豆角,就教会了孩子数数字,而且这个过程还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培养了孩子参与家务的兴趣,可谓一箭多雕。究其原因在于,折豆角这件事让孩子感到有趣,而我之前的办法过于枯燥,孩子一下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感触良多。有时候我想,该怎样教育孩子?有什么门道?于是又一次想到了老庄哲学——“道在蝼蚁,道在屎溺”。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成年人,知识比孩子丰富,常常一味向孩子灌输知识。手段嘛,常见的是填鸭式灌输。比如教孩子数数字,开始的时候,我除了用十个手指头,就再也没有想过别的法子,硬要他继续枯燥地数下去。他不干,我就束手无策了。我妈呢,用一把豆角解决了问题,可谓化难题于无形。因为她不是“教”孩子怎么学数数字,而是让他玩,哄他开心。在再简单不过的游戏中,他学会了数更多的数字。“道可道,不可道”有时候特意的“教育”倒可能让孩子反感,不如放开手脚,以“无为”求“有为”。

  只要给予充分、安全的自由,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孩子们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创举,甚至让成年人也甘拜下风。“道在屎溺”,“屎溺”之中,孩子得到了“道”;反观成年人,却常常因为远离“屎溺”,不仅自己悟不到“道”,还把孩子带离天性的“正道”,也就找不到教育孩子的“门道”。(惠州 杨振辉)

  ( 0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767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