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华人最重要、最幸福、最美好,也是最值得眷恋的盛大节日,春节给人们留下的回忆很多。而春节之前的忙年,也很值得回味,对于忙年,人们总是充满了情感。
忙年是习俗,是传统,涉及方方面面,用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从清扫卫生,到置办各种年货,再到着手一系列烹饪,还要考虑如何穿戴,以及如何孝敬长辈,满足孩子,如此等等。好像一年要干的家务琐事都集中在这短短的几十天,甚至更短的日子里。而且,年离得越近,激动的情绪就越强烈,忙碌的节奏也越发快。
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忙年是一年中最渴望、最开心的事了。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会在春节前的那一两个星期日,带着我们兄弟去市场。市场上有很多小商店、杂货铺、土产店以及地摊,这让我们兴奋不已。逛了东家逛西家,看了南家看北家,一家也不落下。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什么目标,唯一盼望的是母亲能给我们多买些鞭炮,那是当年孩子们的挚爱,做梦都想有几挂红红的响鞭拿在手里。
然而母亲是有备而来的。她先领我们去服装柜台,让售货员把挂在货架上的成衣拿下来放在我们身上一一比量,比量后母亲会仔细端详,摸摸布料,看看扣子,抻抻衣袖,然后再放在我们身上比量。如此几个轮回,最后母亲还是把衣服还给了售货员。我们心里清楚,母亲嫌贵。想想也是,弟兄三个,如果一人一件,起码要占去母亲的一大半工资,后面的日子怎么过啊。最后,母亲给我们每人买了一块布料,打算找裁缝给我们量身定做,这样要比买成品省不少钱。
那时候,几乎每年过年都是这样,母亲领着我们先去商店看成衣,看来看去,最终还是放弃。小时候的我们还不是很能理解,直到长大后,我们才对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穿得更好些啊,可囊中羞涩,所以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但是,即便是只买布料,当时在大院里也算是比较“奢侈”的了。好多和我们一般大小的孩子,都是穿着哥哥姐姐嫌小的衣服,或者旧衣服翻翻新、烫烫熨熨,就当是有了过年的新衣。多年后,当我们都已经为人父母时,再回想起这些事,不由地感慨:其实,过年的衣服不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是父母长辈的一片爱,是浓浓的血缘亲情,它无法用金钱物质来衡量。
新衣有了着落,母亲带着我们继续逛下去。过年年货不嫌多,吃的用的玩的,哪样都需要,关键看腰包里钱的多少。我们最喜欢到食品店,那里有我们喜欢吃的蛋糕,厚厚的发酵过的面粉里掺着鸡蛋和糖,做成“心”的形状,看上去就很诱人。平时我们很难吃得到,但过年了母亲会买上两斤,一方面让我们解解馋,一方面也丰富一下节日的生活。蛋糕用包装纸包好,上面还放一张红色的方纸,是食品店的商标,然后用纸绳一扎,拎在手里立刻变得很神气。每逢母亲交完钱,我们兄弟都抢着拎蛋糕,仿佛谁抢到手就归谁似的。其实,到了家母亲都是平均分配,手心手背都是肉,母亲哪个也不会让吃亏。我至今还记得,母亲从饼干盒子里拿出蛋糕分给我们时那温情的目光,那是一种母爱的自然流露,刻骨铭心。
菜市场也是忙年必去的地方。凭票供应的鱼肉鸡蛋粉条豆腐之类都要从这里购买,所以那里总是熙熙攘攘,热闹无比。母亲带我们去,大都是临近大年三十的时候,买些蔬菜来好准备年夜饭。去之前,母亲会掰着手指念叨,香菜炒肉一个菜,大葱鸡蛋一个菜,白菜丝海蜇皮拌粉条一个菜……然后到菜市场按图索骥,直奔主题。买回来的菜放在温度较低的北面窗台上,一家人舍不得吃,只等大年三十年夜饭时才派上用场。一般是八个盘子,两个碗,取“十全十美”的吉言,菜品质量如何是另一回事,吃多吃少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好不热闹,幸福感油然而生。
春节不光是一家人的幸福时光,还关联着亲朋好友。每家忙年都要考虑到亲戚那边,叔叔舅舅,婶子舅母,更不要说长辈了。年初一开始相互拜年是必须的,之前更多的要走动走动,意思意思。你来我往,甚是热闹。这点,孩子们最喜欢。跟着大人走东家串西家好新鲜,喊了爷爷叫了姥姥,认了舅舅见了大爷,说不定能接个压岁钱,磕头钱,或者得些鞭炮之类的意外收获。但大人们有时却“犯愁”了:这样又多了开支。不过愁归愁,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于是买上两斤点心,两瓶酒,或者几斤水果,网兜一拎,直奔门下。亲戚见了顿时眉开眼笑。几句问候,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感立时涌上心头,下来这一年,关系一定会更加密切。所以,忙年,忙的也是感情的沟通,不在乎年货送了多少,更不在意礼品贵贱,换来的是更多的亲情,这年,忙得值。
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是忙年不可缺失的记忆。远亲不如近邻,过去住大杂院,谁家忙些什么邻居们一清二楚,谁家需要什么也会看在眼里。过年前,忙年的家家户户都会将被褥、床单、衣服等洗干净。有太阳的日子,大院里挂满了晾晒的被褥、床单、衣服等。到了傍晚,太阳落山潮气涌来时,有些上班的人们来不及收拾,早有邻居帮着把已经晾干的被褥、床单、衣服等叠得整整齐齐收进了屋。虽是小事一桩,但总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还有炸麻花、炒花生、包豆包这些事。有的邻居帮着我们家炸麻花,还有的帮着包豆包,甚至包饺子时邻居家的大姐都会挽起袖子来我们家帮忙。这些过年时常见的食物并非家家都轻车熟路,拿得出手,当时我家最典型,当教师的母亲对这些外行,我们弟兄们更是两眼一抹黑。不过,每年我们都没缺着“口福”,就是因为有邻居们的帮忙。大家没有任何功利想法,但彼此之间都愿意搭把手。那时候的人,真的很单纯、无私、善良。其实,现在想想,那就是一种感情。大家住在一起,平时可能看不出远近,但到了忙年,立马就不分彼此,犹如一个大家庭,有苦同担,有福同享。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现在过年,人们似乎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忙忙碌碌了,也缺少那种红红火火的热烈气氛了。这跟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关系。然而也有许多人不喜欢这样的清闲,还期望着那种激动和兴奋。那里面,包含着一种令人向往的情怀,那种情怀,朴实而真诚,简单而美好。
(作者:王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