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之一
2017/2/15 11:21:5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作者:陆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期待已经体现可观效应的《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多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诗心”,引导“诗教”的勃发。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姝因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精彩表现,走红网络

  日前,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一举夺冠,并因在节目中的出色表现一夜走红。

  这位斯斯文文、戴一副眼镜的长发女孩,在屏幕上神闲气静、从容应对,最终以《诗经》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句在“月”字“飞花令”环节胜出,让网友们一致表示服气。这也让我们感觉到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行云流水、宛若天成般地抒写着我们的悠远神思和悲欢离合。这不是性质已变的诵经班一类炒作可以替代的。

  不过,复旦附中的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面对盛誉,反而吐了一番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学不易协调。即便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试模式也是避不开的。据报道,武亦姝能背2000首古诗词,更多源于其个人对诗词的爱好,并不具有普遍性。

  可喜的是,素质教育今天铺展开来,《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不过是其中一例。放眼中国和西方,人文传统即便被边缘化,终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就西方古典教育的“自由七艺”而言,它将其中的文法和修辞改造成人文精神的培训,要求学生能读会写,着重训练学生翻译和阐释古代经典的能力。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古典文献中的人文主义从文本到课堂,从课堂到人生,从人生到社会,普及开来。其最重要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这与我们今天见证的中国古典诗词启蒙热情,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其名著《区隔》中,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一样发生功用。文化资本如何获得?在布尔迪厄看来,它有赖于从婴幼儿时代起,在家庭内部不知不觉早早获得的全部知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更多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教育固然重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更为关键。今天,我们普遍感到人文缺失,普遍在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这也是无奈的事实。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期待已经体现可观效应的《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多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诗心”,引导“诗教”的勃发。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0日 02版)

  ( 0 ) ( 0 )  

  相关阅读:
·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 儒见 |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名家谈 |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 悦读 |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 名家谈 | 杨朝明:成为君子,让生命扎根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783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