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每年公历的8月6日到9日,便是立秋时节。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是指暑去凉来。古人云“一叶落而知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就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生活的部分山区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等,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这种传统农俗现象。
处暑
处暑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即为“出暑”,意味炎热的夏天要离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也就是说,是庄稼成熟的时期。在中国南方,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秋老虎”。赶上“秋老虎”的地区容易形成夏秋连旱,需警惕火灾。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鬼节”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为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住在河边的人们会放河灯,河灯也叫莲花灯,河灯星星点点,寄托家人对故去亲人的思念,点缀人间如天上银河。
白露
每年公历9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还会热,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洗了十八天后,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赤膊露体了,会着凉受寒。
“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北雁南飞。”元代诗人王实甫用一首诗,道出了白露特有的风景——北方的鸿雁南下过冬。白露时期,也是“群鸟养羞”的时期。《礼记》有云:“羞者,所美之食。”养羞,就是储备食物以过冬的意思。
说到白露,爱喝茶的南京人都对“白露茶”十分青睐。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秋分
秋分节气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到24日。《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有以下两层意思:一个是日夜时间等分,全球大部分地区在秋分当日的24小时昼夜均分;另一个是气候由热转凉。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据传,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中国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把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寒露
每年公历的10月7日到9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时节。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的到来表示气候开始从凉爽向寒冷过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我国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在寒露时节,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天气渐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和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在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东北地区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我国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重九登高节,游人络绎不绝。
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是霜降节气。“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说的是在霜降时节,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介绍霜降的: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我国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都藏在洞里,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
说到霜降时节的传统,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吃红柿子。在许多人看来,霜降吃柿子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对延年益寿多有助益。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还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冬天到来会把嘴唇冻裂。
立冬
每年公历的11月7日到8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中国人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来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就不太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俗语说:“立冬离不开饺子”。自古以来,立冬吃饺子就是家喻户晓的习俗。中国以农立国,秋收冬藏,到了立冬这一天,清点一年的收获,改善一下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吃一顿饺子了。 小雪
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或23日,是小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农历),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说的是进入小雪节气,气温逐渐降到0℃以下,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作小雪。
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三候闭塞而成冬。”古人认为天虹是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而小雪时节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见”;“天气上升”是说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大地中的阴气下降,阴阳不交,万物因此失去生机;由于天气寒冷,万物的气息飘移和游离几乎停止,故三候曰“闭塞而成冬”。
俗话说“小雪地封严”,土壤冻结之后,大小江河陆续封冻。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时节落雪,来年雨水均匀;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增强土壤肥力。这就是古人说的“瑞雪兆丰年”。
大雪
每年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是大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大雪时节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节更大了。
大雪时节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鹖鴠,也叫黄足鼹鼠、寒号鸟。到大雪时节,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求偶;“荔挺”是兰草的一种,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南京有句俗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涂抹在鸡鸭鱼肉的里里外外,反复揉搓,然后把肉连同调料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个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放凉后再同肉一起放入缸内,压上石头。10日后再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冬至
每年公历12月21日到23日之间,是冬至节气。冬至又名“一阳生”,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土壤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属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了。
冬至和立冬一样,都要吃饺子。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家乡白河边,看到不少冻烂耳朵的病人,便决定舍药救人。他熬制了“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煮好后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小寒
每年公历的1月5日或6日,是小寒节气。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公历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根据我国气象资料记载,“小寒”是气温最低的时节,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认为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小寒时北方到处可见喜鹊,并且开始筑巢;“雉鸲”的“鸲”是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中华传统习俗。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以作点染。”
大寒
每年公历的1月19日至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过了大寒,神州大地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在一年的最后5天内,水域中央的冰最为结实厚固,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画图数九”是中国北方的民间习俗。早年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数九寒天,会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9个字,每字9画共81画(均为繁体字),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过完,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