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传统中医 国学教育 儒学人物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党建园地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项目发布  产品发布  加入联盟  场地租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政策 > 正文
品韵节气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立夏槐花香,农忙自兹始
作者:刘同彪
2017/5/5 9:25:52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日子在平淡中静静流淌,不知不觉夏日来到。近日翻书,得知浙江湖州旧俗:立夏日,小孩最为欢乐,因为这一天他们被允许外出野炊,所用蚕豆、笋、米及柴火都是他们自己募集或捡拾来的,谓之“烧野饭”。读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童年时光。

  笔者老家在鲁西北平原,这里虽然没有“烧野饭”的习俗,但在记忆中,每年立夏,小孩子也能吃上一些野味,印象最深的是爬树摘槐花和偷烧青麦穗。春末夏初,家乡的槐树缀满了鲜嫩的白色小花,空气里弥漫着诱人的清香。男孩子打小练就的爬树功夫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一棵棵槐树成了乐园,比试谁爬得高、采得好,甚至谁吃的槐花多,直到上课铃响了,才不情愿地从树上下来。此时,小麦已扬花灌浆,风吹麦浪,景色醉人,但孩童们无心赏景,倒是对那尚未饱满成熟的青色麦穗觊觎良久,不时偷偷弄来一把烤着吃。

  后来知道,南方一些地方的孩童比较幸运,他们可以按当地的风俗在立夏时名正言顺地吃嫩麦。如苏州、上海等地,立夏日摘取尚未发黄成熟但已灌浆饱满仍呈青色的麦穗,去掉麦芒、麦壳后,将鲜嫩的麦粒蒸磨成细条如蚕状食之,名曰“麦蚕”。

  不仅如此,南方的立夏食俗有许多笔者小时候未见过的新鲜之物。如江苏常熟立夏食“樱桃九熟”,包括樱桃、青梅、新茶、麦蚕、蚕豆、玫瑰花、象笋、松花、谷芽饼9种新鲜时品,这天还要饮烧酒,食海蛳、腌鸭蛋、腌蒜、煎肉圆等,可谓丰盛至极。

  其他地方的立夏,又有立夏饭、立夏羹、立夏茶、夏饼、夏粿、夏团、健脚笋、撑夏眠、招夏、醉夏、炼夏等法,名目繁多。之所以这样讲究,据说立夏饭吃得好,能使整个夏季不患疰夏之疾,如江西南昌立夏日,妇女聚七家茶相约欢饮,称之“立夏茶”,若不这样做,则一夏困乏无力。

  所谓“疰夏”,又称病暑、苦夏,是夏季的常见病,它由暑热之气所致,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虽然立夏尚未到一年最热的时候,但作为由春入夏的节气点,立夏被人们视作预防疰夏的关键时间。除饮食外,不少地方还流行立夏日悬秤称体重、加穿夏衣,忌坐门槛、忌白天睡觉等风俗,认为这些都可以免疰夏之苦。

  立夏一过,农活一天比一天多起来。收割小麦是夏季最忙的时候,在笔者老家叫作“过麦”,届时学校放半个月的“麦假”,让孩子们回家帮助大人过麦。虽然又晒又累,但过麦时的那个热闹劲令人喜欢。家乡的小麦一般到了芒种才能成熟,立夏离过麦尚早,大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在没有收割机的年代,过麦全靠人力,须提前做好准备。在笔者印象中,立夏之后,父亲开始修理、购买过麦用的工具,如镰刀、木锨、木车、麻袋,检查牛的健康状况,给牛添料,还要忙于锄草,给棉花放风等。那个时候过麦,通常几户人家搭伙,共用农具,互相帮忙。准备一起过麦的家庭需要提前沟通交流,共同做好过麦的准备。家乡的立夏,意味着农忙的开始。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立夏为四月节,不少地方的农忙也始于立夏。浙江杭州饲蚕之家在立夏日祭过蚕姑后,严闭门户,专心于蚕事,谓之“蚕忙”。福建古田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忙,立夏日饮酒食肉,醉饱弥日,称为“犒夏”。

  立夏,是炎暑的开始,是农忙的开始,在这个重要的节点,需要一些仪式性的活动,提示人们及时调节身体和农事,做好防暑、农忙的准备,顺利实现过渡,这或许是立夏民俗的意义所在。

    (作者:刘同彪 系民俗学博士)

  ( 10 ) ( 0 )  

  相关阅读:
· 东莞市泰威电子创始人李文良董事长一行莅临瑞林书院参访
· 儒见 | 关于《孔子家语》的再认识
· 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文化建设
·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凝成中国式的文化成果
· 名家谈 | 臧峰宇:中华文明宇宙观如何启迪今人?
· 张西平:读懂中国需要历史眼光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689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