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飞
草根出书并不新鲜,但当手捧厚厚的两本《国学三千年:这个历史挺好看》(以下简称《国学》)时,我还是有一丝惊讶与赞叹。这本书涉猎的题材有些艰深,似乎应该出自专家学者等大家,而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铁路工人之手。
乍看意料之外,细咂情理之中。在学术方面,作者的确起点很低——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一所四年制铁路中专,学的还是跟国学不搭界的工科。参加工作后,作者参加了自学考试,自学中文。拿到本科毕业证后,他又做出了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壮举”——报考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虽最终未能如愿,但正是这段悬梁刺股的经历,让他的国学知识有了积淀,实现了破茧成蝶的飞跃。
什么是国学?名家有诸多定义,在作者看来,国学是“国人之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等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历代史学著作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这的确是一个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大观园”,而我们绝大多数国人,在这个稀世“宝库”面前,却是不折不扣的“刘姥姥”。因为在普通人面前,横亘着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文言文。特别是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被束之高阁的国学,更是“高处不胜寒”。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国学要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食点儿人间烟火。
草根与国学结缘、与地气相连,背后是作者煞费苦心的三张牌。
通俗是《国学》打动读者的首张牌。作者在书中阐释墨家的“兼爱”“非攻”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都是兄弟,别打啦’。通俗化的表述让国学接了地气,让人顿感亲切有加。
幽默是作者打出的第二张牌。如果说通俗让《国学》接了地气,那么幽默带来的愉悦感让该书得到了极高的“回头率”。在评价沈约(《宋书》作者)时,幽默中透着戏谑——“诗文这东西往往是这样,本来作者很有才华,可后来发言吐论往往开始不接地气,写的文章可读性就差”,借用音乐学家钱仁康的话来说就是“幽默是一切智慧的光芒,照耀在古今哲人的灵性中间”。
作者的第三张牌是新潮。书中大量使用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络语言,对接了网络达人的阅读习惯。
《国学》的作者尹正平是我多年的同事、朋友,和我一样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通过不断奋斗实现了梦想。时光悄悄地磨蚀着我们的棱角、激情和意志。可贵的是,正平并没有消沉,他依然在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勤奋读书,并沿着在别人看来有点固执的路,矢志不移、壮志不改地独行着。这其中的孤独寂寞、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厚积而薄发,正平至少用了20年的时间在写这本书。在当今信息社会,我真的不知道,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有多少书如《国学》这样是用20年的时光来完成的?食材好,厨子的手艺没得挑。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如同它的作者——朴实且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