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盖三熊足石砚,汉,通高14cm,直径14.6cm
赏宣砚、品白茶、游江村、走古道……今年元旦假期,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的白地镇,成为许多游客出行的目的地。白地镇位于黄山东麓数十里外,具有典型的皖南风光,青墙黛瓦,如入画中。依托宣砚制作工艺和宣砚文化的发掘,白地镇也有了“宣砚小镇”的别称,并于2016年成功入选了全国首批特色小镇。
宣城市文化底蕴深厚,产出宣笔、徽墨、宣纸等文人墨客所钟爱的书画用品,素有“文房四宝之乡”的美称。但多年来,笔墨纸砚独缺砚台一项。2012年重现人间的宣砚,不仅填补了过去文房四宝“三者遗一”的缺憾,更延续了与宣砚一脉相承、因原料匮乏而面临凋零的歙砚制砚工艺。
宣砚古名“宣州石砚”,始产于东晋,为葛洪所创,自唐代以来,关于宣州石砚的记载就散见于史册。然而,随着战乱的发生、开采的无序,清代以后,宣砚再难觅踪迹,遂成文化史上一大憾事。此后,官方、民间寻找宣石矿脉所在的队伍众多,但终无所获。而宣砚的再次面世,实在是一场意外。“2010年,一场暴雨过后,将埋藏在地下的宣石冲出,宣砚得以重现天日。”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泽光说。
随着宣石矿脉的发现,同时也为了避免歙砚因原料龙尾石开采完而难以为继,宣城本地人黄太海投入8000多万元成立了宣砚文化有限公司,并在白地镇打造了宣砚文化园。“宣石的探明储量在100多万立方米,我们把每年的开采量限制在1万立方米,只生产出300多块好砚,多一方都不做。”黄太海说,一方砚台,从选坯料开始,要经过出坯、出形、初步雕刻、细雕刻、打磨、做色等十几个步骤,往往需要耗时月余。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诗仙李白曾在《草书歌行》一诗中盛赞宣砚之润。在宣砚文化园内,各种样式的宣砚,琳琅满目,巧夺天工。轻抚其表,宛若凝脂。“用以制作宣砚的石材,硬度为3.5,介于端砚和歙砚之间,是非常适宜作砚台之用的。”高泽光说,宣砚的特点,可用“黑亮如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来概括。
宣砚文化园的展厅内,还有各具特色的宣石衍生的文化产品。如用以制作印章的石料、拿在手上的把玩件、用以写字时垫放在手腕下的“臂搁”,还有研磨后放置墨锭的“墨床”等。“我们十分注重宣砚品牌的打造,每年4月都会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展览。而宣砚也因品质较好,逐渐得到业内的认可。”黄太海说。
宣砚产业的复兴,还让制砚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高泽光介绍,根据材质和做工不同,宣砚也分三六九等。“上等的籽料,位于河床水平面以下,仅供制砚大师创作。中等的叫‘山流水’,位置接近水平面和山体之间,供学成的制砚师雕刻。而水平面以上的山料,则用机器雕刻。”在宣砚文化园内,不仅引入了数名制砚大师,还注重对青年雕刻师的培养,其中90后居多。
“一方美砚,需要好的工艺、原料再加上好的雕刻师,才能最终呈现好的作品。”张明是宣砚文化园里的制砚师,还有着“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安徽省高工”两个头衔。在他看来,宣砚的未来仍然任重道远,但丰富的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支撑。“要把文化价值融入每一方砚台的制作过程中,这样才能使雕刻工艺最大化。”
白地镇党委书记柴长宏告诉记者,宣砚文化园的建立,带动了当地人在园区就业,镇上还将文房四宝交易中心和文创中心列为重点项目。他说,“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耕好‘砚’田,用文化旅游,全力打造宣砚小镇,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