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名句赏析】
(2020.11.18)
《一品与千金 问白发 如何回避》“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出自范仲淹《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全篇为: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ái)、老成尪(wāng)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范仲淹于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欧阳修也于本年内召任知制诰,积极支持政治改革。两人志同道合,交谊颇厚。但因受旧派阻挠和反对,改革终归失败,范仲淹也于庆历五年被贬。该词即是在其被贬之前,在京与欧阳修共宴时所作。唐宋时期,很多文人墨客愿意在筵席间写诗赋词以助酒兴,这首词就是范、欧两人于席间乘兴而作,两人同时分得词牌“剔银灯”,遂即席而作。遗憾的是欧阳修的词作没有留存下来。
该词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昨天夜里,我因为看《三国志》,而笑叹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势,然而他们机关算尽、费尽心力,也谁都未能称霸全局,只落得个三足鼎立的局面。仔细想想,他们的相争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像刘伶那样醉泯恩仇,逍遥痛快呢;
人世间谁能活上百岁,年少时无知,浑浑噩噩,年老时体弱,力不从心,只有中年时精力旺盛,但也只有短暂的几年,何必被浮名牵绊而失去人生的真正乐趣呢?纵使官居一品,俸禄千金,又怎能抗拒须发终白的垂老规律?
有人说,该词反映了作者因遭贬而产生的消极怠政,及时行乐的思想,很显然是曲解了范公的本意。作为忧国为民的政治家,不会因改革失败就放弃追求,之所以会发出“争如共、刘伶一醉?”的慨叹,充其量是在愤激之余,对着志同道合的朋友发发牢骚而已。其真正想表达的是,人生如此短暂,何必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年龄段去追求浮名赫利,更何况即便官位再大,俸禄再高也无法回避人终会老迈的事实,那就更应该积极作为了。试问,如果范公因仕途受挫便消极以待,怎会在被贬后抒发出振聋发聩,绝响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而事实也证明,范公不仅说到而且也做到了。这也是范氏家族兴盛八百余年的真正原因。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范公生发于九百多年前的激越声音,仍然回荡在今日的天空中。是的,高官厚禄阻挡不住衰老的脚步,既然无法回避,那么就应该在积极面对的同时,在人生最容易出彩的年龄段里去为人民做事、为国家尽责,而绝不应让名利牵绊住奋进的步伐。
附: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公元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后失败。庆历五年被贬出京。公元1052年在赴颍州知州(今安徽阜阳)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