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陕北
我弱敌强战事艰,
审时度势巧周旋。
身临险境悠闲视,
图展窑窟若定观。
三役三捷三旅溃,
万粮万草万民捐。
大局在握乾坤手,
天下于胸自了然。
图片说明: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了重庆谈判的宝贵成果——“双十协定”,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7年3月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亲率具有精良装备的25万国民党精锐部队,向陕北发动重点进攻,意在摧毁中国革命的心脏——延安。
当时的陕北,我军仅有两万多人,与敌人不仅在人数上相差悬殊,在装备上亦处于绝对劣势,毛主席审时度势,决定暂时撤离延安。1947年3月29日,党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为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大多数人希望毛主席离开陕北。毛主席却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走,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就能好好地打胜仗。”于是,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由中央书记处的3位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工委),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刘少奇为中央工委书记,朱德为副书记,董必武、彭真等为常委,立即东渡黄河,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为了让解放区人民和全军将士充分理解中央的意图,同年4月9日,毛主席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暂时放弃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通知》。
枣林沟会议后,中央前委身边仅有包括4个警卫连在内的800余人,毛主席身临险境却等闲视之。一方面在延安、榆林等地之间的沟沟峁峁与敌人周旋;一方面在狭小的窑洞里指挥我军在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史上誉为“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全国最大的战场”。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胡宗南部队于次日进入延安,见是座空城,便狂妄地认为中共中央因不堪一击而提前逃跑。骄横的胡宗南命令三十一旅独守青化砭,却恰恰钻进毛主席佈下的“口袋”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我军全歼敌三十一旅,敌少将旅长李纪云等3名将军当了俘虏,我军达到了诱敌深入之目的,取得了转战陕北以来的首战胜利;4月14日午后,敌一三五旅进入我西北野战军在羊马河的伏击圈,4700多敌人被歼,敌少将代旅长麦宗禹等3名将军被俘;5月2日,西北野战军抓住良机,向守护蟠龙的敌一六七旅发起总攻,歼敌6700人,少将旅长李昆岗等4名将军被俘。我军三战三捷的胜利,共歼国民党军精锐部队1.4万人,稳定了西北战局。
转战陕北所以取得重大胜利,陕北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里的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再加之国民党军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怒,更加坚定紧跟共产党干革命的信念,给予我军以大力支援。他们宁肯自己吞糠咽菜,忍饥挨饿,也要把省下来的粮食送给人民子弟兵。万民齐上阵,无论是用于我军战士的军粮,还是用于我军战马的军 草,都超额完成应征任务。以绥德分区为例,军粮达5.98万斤;军草达1100万斤。尽管这样,粮食仍不能满足部队需用,陕北百姓忍痛割爱,将地里尚未成熟的玉米、黑豆、高粱、糜谷穗子剪下,在炕上、锅里烘干,做好送给解放军。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大兵压境的恶劣环境下,坚决留在陕北,具有重大意义:安定了民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人们必胜的信念;吸引国民党大量兵力于西北,在巧妙周旋的运动战中既歼灭了敌人,又减轻了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为争取时间,寻找战机,进而大量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奠定了基础,有力地促进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目标的实现。
1948年3月,转战陕北已有一年,中共中央留在陕北的任务已胜利完成,23日上午从陕西吴堡县川口村乘船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望着黄河的激流,毛主席说:“今后应该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显然,此时的伟大领袖早已将新天下了然于胸中。
图一是1947年,毛主席在陕北葭县朱官寨窑洞内看地图,指挥全国伟大的解放战争;图二是王式廓的油画《转战陕北》描绘了毛主席运筹帷幄成竹在胸的英姿;图三是范梦的版画《毛主席和陕北人民在一起》描绘了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与陕北人民的鱼水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