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记录,也有再传弟子的记录。孔子弟子记述凡涉及同学之间的习行之事,相互之间是决不会以“子”相称的。孔子弟子分为数派,其再传弟子各习所闻,述其师所说,往往以“子”来尊称其师。因此,《论语》中凡称曾子者,皆为曾子弟子所记。在有关曾子17条材料中直称曾子的11条,当为曾子弟子所记。除开这11条,曾子的出现的次数仅有6条,而最能说明孔子弟子的曾子的应是这6条材料,但从这6条材料中根本看不到曾子与孝论的相互联系,也看不出曾子在七十子中的突出地位。在《论语》中,向孔子问孝的弟子只有子夏、子游二人,而被孔子以孝称许的弟子只有闵子骞(分别见于《为政》与《先进》篇中),皆与曾子无关。
但曾子弟子记述曾子的11条材料所讲的曾子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突出了曾子在孔子弟子中的地位,二是强调了曾子与孝道理论的紧密联系。这11条材料可以分为这样两部分,其中7条是从不同角度来推崇曾子的。如《论语•学而》讲,曾子“三省吾身”,笃行孔子之教;《论语•里仁》说,曾子亲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说,并得“一以贯之”的真谛;《论语•泰伯》载,曾子以“任重道远”自许,语孟敬子“贵乎道者有三”等等。从而,塑造了一个得圣人之道深、践孔子之道笃的曾子形象。而这些材料有一个重点,就是有较多的重视道德内省之说。
另外的4条材料则专门讲曾子与孝论联系的。其中两条见于《论语•子张》,这两条材料都有“吾闻诸夫子”,俨然以曾子为亲闻孔子孝论者。而向孔子问孝的子夏、子游以及被孔子以孝称许的闵子骞,却无有传述孔子孝论的记载。一条见于《论语•学而》,论及关于丧祭的意义,而丧祭自来就是孝论的重要内容。此外,另一条见于《论语•泰伯》,是记述曾子临终时的情况,这条材料是曾子弟子对曾子一生谨慎、丝毫不伤父母遗躬、真正做到了大孝的写照。其后言曾子大孝者无不以此为说。在《论语》中像这样有4条材料集中讲与孝论的联系,除了曾子以外是绝无仅有的。通过这些材料,曾子不仅成了唯一传述亲闻孔子孝论之人,而且成了大孝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