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养父母所依靠的是孝子本身,因而,孝道派很重视全身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全身为孝之说。他们不仅以曾子临终时检查身体是否毁伤为其大孝的重要事例,而且对全身为孝作出了理论的说明。“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的遗躬,是父母生命在子女身上的延续,因此,子女保全身体就是行孝。这就把保全身体升华到了与孝道相联系的理论高度。
由此出发,《曾子本孝》要求“孝子不登高,不履危”,“恶言不出于口”,不与“暴人”游,“居易以俟命,不与险行以徼幸”等等。而《曾子大孝》更要求孝子的一切行为都要小心谨慎,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去保全身体,一举足、一出言都要有孝的考虑:“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这是把全身作为行孝的一般原则,要求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考虑到保全父母遗躬、敬养父母。它对于培养人的言行谨慎、守法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又具有使人谨小慎微、缺乏奋发创业精神的负面影响。
孝道派的敬养父母与保全身体,都是以父母为转移的。因此,顺从父母是孝道派的基本要求。然而人非圣贤,父母也免不了会犯过错。在父母发生过错时,子女应如何对待父母的过错问题,就成为孝道派的一个棘手的理论与现实的难题。孝道派显然已经看到,依照道德的要求,对任何过错都不应该顺从,但这就违反了孝道的理论;而依子女应该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的孝道理论,就只能顺从父母的过错,这又违反了道德的要求。面对这个两难,孝道派是以维护其孝道理论来解决的。他们主张:“君子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首先是敬顺父母之志,用道义来劝谕,使父母的言行合于道义,能够免于不合道义的过错发生。但当父母有了过错时,就应当“谏而不逆”,既要劝谏父母,又要顺而不逆,而归结于不逆。这是孝道派的从父不从义之说,它是以孝为最高法则所必然导致的结论。这表明任何道德范畴都只有相对的意义,一旦将其绝对化,凌驾于其他道德之上,道德就会转化为不道德。而不少学派都有一种将其学说绝对化的倾向,这是思想文化上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