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区别
在乐正子春建立孝道派之后,到《孝经》的出现,儒家的孝学说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这就是儒家的孝道理论变成了孝治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孝经》为代表的学派称之为孝治派。儒家讲内圣外王,孝道派可以说是内圣派,孝治派则是外王派。内圣与外王不是绝对对立的,况且孝道派与孝治派都是以孝立论,尤其是孝道派在先,并已有理论上的较大建树,后起的孝治派在编著《孝经》时,也不得不取材于孝道派。因而,作为孝治派经典的《孝经》与孝道派之间带有明显的理论联系,二者存在诸多的相似之点。
孝道派以孝为天下之大经,实以孝为经,《孝经》的得名,当取于此。孝道派以曾子为始祖,并最后推到孔子,《孝经》亦以孔子为曾子传孝道的方式来叙述其说。孝道派以孝为最高范畴,《孝经》也极度推崇孝的意义,如《开宗明义章》以孝为“先王至德要道”,“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三才章》说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圣治章》以为连圣人都无以复加。孝道派重视全身行孝,《孝经》亦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简略地概括了孝道派全身行孝之说。孝道派以孝行有大、中、小的等差之别,《孝经》也有天子至庶人之孝的等差之分。此外,孝道派讲孝通行于四海,《孝经》也有其说;孝道派言孝体现于各个方面,行孝不仅要赡养父母,还要做到敬、安、卒、终等,这些也都在《孝经》中有所表现。
但是,孝道派与孝治派又有重大的区别。这就是孝道派的孝理论主要是一种伦理学说,而孝治派的孝理论则主要是一种政治学说。纬书其实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区别,因此有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说,是说孔子的《春秋》讲政治理想,《孝经》讲政治施行。如果《孝经》不是政治本位,而是伦理本位,又怎么可以与孔子政治理想所在的《春秋》形成志与行的关系呢?
|